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创新引领下,我国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战略体系、法治体系、政策体系等日趋完善,国家安全工作全面加强。至2024年,全国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已连续九年积极主动推出并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系列活动,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新局面。但是,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在我国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呼唤更加有力的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国家安全教育在教育范围、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资源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见》。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安全教育是提升国民安全意识、构建安全防线的关键环节。以现实需求、政策依据、思想指引为基础,探索全面性、系统性、常态化、法治化、规范化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的根本任务和职责使命。
全面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严峻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呼吁更加有力的国家安全教育。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多极化趋势加强、威胁挑战更加复杂的形势下,加强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必要而迫切。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是国家安全体系的组成部分,推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就是要教育大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国家安全形势严峻而复杂;国家安全与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国家安全一切依靠人民。
国家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赋予国家安全教育的基本使命。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的立法与规章制度设立。2015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和第七十六条明确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必须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国家安全意识”;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发布;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见》;2023年10月,《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国家安全教育提供基本理论指导。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理论贡献。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的“一条道路”“五大要素”“五个统筹”“十个坚持”和“二十个重点领域”等重要内容与核心要义,形成了一整套的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体系,构成了国家安全教育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指引。这些内容主要包括:“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五大要素,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五个统筹,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要义”的“十个坚持”以及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二十个安全领域。
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新局面。主要表现为:在教育范围方面,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已经形成了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网络的局面;在教育内容方面,已经形成了大中小学等不同层次学校国家安全教育纲要,而且不同的高校正在探索各种类型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在国家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15所高校入选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硕、博士点建设单位,开始探索国家安全领域人才培养工作。但是,与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相比,与新时代所需国家安全能力相比,现阶段的国家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教育范围不平衡、教育模式较单一、教育内容不规范、教育资源比较有限等各种问题。
第一,教育范围的不平衡性。国家安全教育在不同区域和领域之间仍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制约了国家安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国家安全教育的地域性不平衡。相比机关、企业等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国家安全理论研究方面更为深入,国家安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为普及,甚至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在所有学生中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必修课,但中小学的国家安全教育则尚未做到普及。这种不平衡现象不仅影响了国家安全意识的普及和提高,也不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合力。
第二,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运动式”和“短平快”式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导致教育效果的短暂性和表面性。“运动式”教育指的是在某个特定时期或者响应某个特定事件而集中开展的短期教育活动,这种模式往往强调迅速动员和表面宣传,而忽视了教育的连续性和深入性。“短平快”则更多强调快速见效和操作简便,可能导致教育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这两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公众对国家安全议题的关注度,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很难在受教育对象心中形成长期稳固的安全意识。
第三,教育内容的差异性。教育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的统一性。由于缺乏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规范,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教师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时,其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深度和广度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使得教育效果难以衡量和评价,也导致了受教育对象接受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不一致性还可能削弱受教育对象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降低教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四,教育资源的匮乏性。当前国家安全教育教材和普及性读物短缺,涉国家安全的教材与辅助读本出版审批流程复杂、时间较长,导致市面上可使用的教材资源少;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短缺,尤其是专门性国家安全教育教师短缺,与全民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需求不相匹配;与国家安全教育相关的国家安全案例库、视频库、课程库等辅助教学资源短缺;国家安全领域期刊、国家安全领域实验室等国家安全平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路径参考
国家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第一,健全国家安全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针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不同特点,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运转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业务指导,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三是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国家安全教育相关政策。同时,加强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协调合作,形成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合力。
第二,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一是建立长效机制与持续推进,避免“运动式”教育的短期效应,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国家安全教育的评估体系,定期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三是建立教学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内设机构进行工作考核、奖励时,要充分考虑其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成绩。
第三,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一是明确教育内容和学习要求,根据不同类型单位学员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的统一性;二是规范教育实施途径和方式,通过专门课程、实践活动、学科渗透、文化宣传和社会支持等多种途径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确保教育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三是制定标准化评价原则,在保障教育评价原则的发展性、过程性和多元性基础上,确保国家安全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四是明确教材和资源建设标准,明确各学段教材编审原则,以及案例库、在线课程、系列读本等资源建设标准。
第四,探索国家安全教育保障的法治化路径。一是完善国家安全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探索、细化和完善相关配套细则,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责任主体、实施途径和评价机制,确保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法治化实施水平,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强化法治思维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应用,在国家安全教育中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开展教育活动。
第五,强化高校在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作用。高校是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高校在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中可以发挥充分其智库和师资作用。一是鼓励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研究,在国家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构建和完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教材和课程开发、跨学科研究和合作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推进国家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努力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的国家安全教育教学人员;三是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抓手,打造国家级国家安全教育精品课程,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提供课程体系;四是打造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实践活动和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公民的安全素养,丰富国家安全教育平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